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11月4日电 (记者查建国 陈炼)10月31日,第一届“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生活·城市’——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反思与构建”理论研讨会暨第26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在沪召开。
数字化转型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认为,人与机器双向赋智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建立在“按劳分配”原则基础上的制度体系与概念框架提出挑战,而且给城市生活观念带来变革性影响,使人们从追求消费与占有的社会转向追求自我体验与健康成长的社会,使人们的提问方式从“我们应该做什么”转向“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当美好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成为人们思考的重要目标时,人们的注意力就从强调责任与义务转向社会担当与成就自我。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引导这种转型走上正轨提供理论指导。
我们需要深刻思考数字化转型的来源和目标。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表示,目前正在形成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共生,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我们亟须深刻理解劳动对于人类的意义,以及在数字世界中出现的新劳动形式。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还需要深刻认识数字系统与生活世界二者间的紧张关系。
数字化转型加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现与实践特征之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文提出,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人类劳动形态的重大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改变了城市治理的模式。深入研究这些变革的规律,从宏观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微观看,对大学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研究数字化转型规律,而且要将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课,培养数字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劳动者。
会议由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查建国 陈炼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